宜春铜鼓月形湾的毛泽东雕像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革命生涯中多次遇险,但总是毫发无损。其中,在湖南浏阳被捕、在江西铜鼓脱险,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但凭着伟人的机智勇敢,成功化险为夷。
1927年夏末,毛泽东受党的指派,到湘赣边组织秋收起义。为筹备起义,毛泽东奔走于湖南、湖北和江西,就在秋收起义的前两天,毛泽东在去铜鼓的路上,途经湖南浏阳张家坊时,不幸被地方民团抓住。历史在秋收起义前夕这个关键点上“玩了一个心跳”,也为中国革命和毛泽东非凡的革命经历增添了一笔传奇。
1927年9月上旬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潘心源和两位矿工,分别乔装伙计与轿夫,从安源去铜鼓。当一行四人走到湖南浏阳张家坊时,已是午后了。他们找了家比较僻静的客栈吃饭,刚放下碗筷,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团丁突然破门而入,将他们团团围住。一番盘问之后,团丁们推搡着将毛泽东一行四人带出了客栈,准备带回团防局候审。
一路上走了很远,走累了的团丁们停下来在路边歇脚、吸烟。趁此机会,毛泽东装成借火点烟的样子,悄悄靠近潘心源:“老潘,身上还有几多光洋,准备好,到前面见机行事,设法脱身。团防局千万进不得,否则会延误秋收暴动的大事。你俚三个人加快脚步,走在前头,我垫后,好分散他俚的兵力。我和你俚三个分成两伙行动,到时在铜鼓会合。”潘心源心领神会,点头称是。
当他们几个被团丁继续押着赶路时,毛泽东佯装撒尿落在后面,盘算着脱身之计。他对身边的两个团丁说:“两位兄弟,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坐下来抽支烟再走,好啵?”边说边向团丁抛了两支香烟过去。团丁接过从未抽过的洋烟,歪坐在坡下的树蔸上吞云吐雾。此刻,毛泽东发现坡左边有一条长满茅草的羊肠小道,小道尽头是一片茂密的杂木林。他迅速地从内衣袋里掏出几块“袁大头”来,唉声叹气地对两个团丁说“哎呀!我这次真是倒霉,货提不成,人又跌伤了,留着几块钱也是个累赘,不如送给你俚去贴补家用吧!”话还没说完,钱已扔到团丁跟前的草丛里。正在两个团丁寻找、争抢银元的时候,毛泽东一个箭步,跑上了羊肠小道,钻进了杂木林。
两个团丁走上陡坡,不见毛泽东的踪影,立即鸣枪示警并大喊大叫起来“人跑了,人跑了!”在遭到众多团丁围追堵截的情势下,毛泽东见山就翻,逢岭就越,围捕的团丁紧追不放。
在太阳西斜时,毛泽东被追到了浏阳和铜鼓交界处的铁树坳。毛泽东发现山脚下有一条深水沟,沟两边的茅草长得又高又密。情急之时,他立即跳了下去,将整个身体浸在水里,头就隐藏在密集的茅草下面。
追过来的团丁们在灌木丛中没找到人,又拿着梭镖在水沟边上戳了一遍。领头的团丁说:“真是出鬼,刚刚还看见他,怎么一下子就消失了呢?肯定还在附近,继续搜!”“太阳都要落山了”,另一个团丁提出反对意见,“还搜个屁呀!这里是属铜鼓地界,再不走的话,我俚自家会惹麻烦找苦受啰!”其他团丁马上附和,“是嘞!还搜个么子?牛牯说得在理,马上打道回府为妙!”
毛泽东等那伙团丁走远后,才从水沟里爬上来,这时,天就要黑了,放松下来的他才感到饥肠辘辘,鞋子也没了。正好有个中年汉子挑柴下山经过,毛泽东一问才知道自己脱险的地方叫铜鼓县排埠镇的月形湾,离铜鼓县城还有40多里的路程。在这个中年汉子的帮助下,毛泽东吃饱了饭,并穿上了他拿来的一双半新不旧的布鞋,还被安排在吴家祠住了一晚。两人道别时,毛泽东掏出两块光洋塞给中年汉子,中年汉子坚辞不受:“我俚相遇就是缘份,拿什么钱呢,把人都看小了,快收回去。我走了,你早点睡,早点起,明天好赶路!”
第二天,毛泽东起了个大早,午饭前就赶到了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阅兵,在他的亲自率领、指挥下,9月9日发动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派地下交通员打听到那个挑柴的中年汉子叫陈帷德,又叫陈久兴,是铜鼓纸工工会的会员,后来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解放后,毛泽东多次给陈帷德写信,称陈帷德是“救命恩人”。
(来源:头条号《江西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