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遗风,彰显神韵
——记陶瓷艺术大师傅尧笙之子傅岩春
文 | 野竹风林
壮实的体格,浑圆而发胖的身材,这是我见到傅岩春先生的第一印象。他的体形与他生前清瘦的父亲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让我颇感惊奇。他朝我递过一支烟,这烟是他自制的,每到夜晚他便坐在沙发上拿出一叠烟纸,撮上些烟草,开始卷起来,一个晚上至少要卷上三包。这晚,他边卷着烟边聊起他的家事。
傅岩春出生在一个陶瓷艺术世家,其父傅尧笙从小跟随祖父傅题寿学画,傅题寿是艺术瓷厂专科学校的图案老师。傅尧笙家住在景德镇詹家下弄,这是当时最为有名的红店“集中营”。生长在这种陶瓷的世界里,傅尧笙自小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由于傅尧笙是父母的第11胎,也是唯一带活下来的,父母对他非常疼爱。傅尧笙从小患有肺结核病,父母百般呵护的同时,始终坚持不让他去学画瓷器那种又脏又累的手艺活。
但傅尧笙偏偏对陶瓷艺术情有独钟,每天趁父母上班的时候,他就悄悄跑到弄堂里的红店,看着红店老艺人画瓷器,有时晚上还偷偷地躲在家中学着画,自揣自摩地练习。为了不让父母发现,他还用纸板将煤油灯光遮住。
有一天,傅尧笙学画顾画时被父亲发现了,老人起初很生气,脸上露出怒容,但看了他的画后,脸上转怒为,想不到儿子在绘画上这么有天分。第二天,他被父亲送进了艺术瓷厂,开始了画瓷生涯,那年傅尧笙只有12岁。傅尧笙在艺术瓷厂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勤奋好学,功力扎实,曾先后调任过瓷业公司设计室、陶瓷美术合作社及新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工作。
1954 年,傅尧笙被单位保送到中央美院进修。在这个艺术殿堂中,对一直苦苦摸索的傅尧笙来说,是一次艺术上的凤凰涅槃,在那里他获得了全新的绘画理念,画技有了质的飞跃。在景德镇传统的陶瓷绘画中,多以临摹为主,对透视、色块等还未有所创新。傅尧笙从中央美院进修后,如虎添翼,很快将掌握的透视及色块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运用写生收集素材。
傅尧笙所住的詹家弄位于昌江河边,平时总聚集着成百上千人,那里有几个说评书的人常引起众人的围观,说书人口若悬河、绘形绘色,甚至手舞足蹈。听书人听得津津有味,身临其境,甚至如痴如醉。这些形态各异的人物都成了傅尧笙写生的对象,生动而活跃。每天一下班,他第一件事就是揣着速写本,勾勾画画到看不见人时才回家吃饭,收集人物素材。
“文化大革命”期间,傅尧笙似乎没有对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产生任何兴趣。他却是利用当时坐火车免费的机会,一有空就带着画具坐车远行,投入大自然怀抱,汲取大自然的山水灵气。
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点是经得起岁月剥蚀,但这只是青花和颜色釉之类的产品,但釉上红花长久存放之后,仍会出现变色,如果遇有腐蚀性东西还会完全褪去。如何才能使釉上红花不会褪色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傅尧笙。有一次,傅尧笙从珠宝加工店经过,里面的加工碎屑引起了他的创新灵感。“用天然色的宝石翡钻配成颜料,肯定可以攻克这一难题。”于是,傅尧笙向珠宝店以低价将一些碎屑全部收购,然后加以研磨调制,并画在瓷器上进行烧制。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一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用宝石彩画的瓷器不仅色泽亮度极高,质感良好,而且经得起腐蚀。傅尧笙的宝石彩成功了,这是陶瓷艺术创作的一大发明。遗憾的是,这些秘方在他去世后几乎失传了。只是后来儿子傅岩春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才使宝石彩得以流传至今。
傅尧笙大师擅长人物、山水、花鸟、金石、并从事陶瓷青花、粉彩设计、创作。1968年以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各大刊物上发表。其主持创作设计的“青花梧桐餐具”,被誉为瓷中瑰宝,畅销60多个国家,在巴拿马等国际博览会上连获三枚金牌。为此,他获得了诸多荣誉和成就:
1978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作品《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由邓小平作为国礼曾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并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1988、1990、1994年分别应邀到日本、新加坡讲学并举办个展。
1997、1999年应邀赴广东等地举办个人陶瓷作品展,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日现代美术通鉴》《20世纪国际美术精品博览》等。
1993年出版《傅尧笙陶瓷国画集》,大型粉彩薄胎碗《贵妃出浴》等被国内外大型博物馆收藏;他创作成功的直径为1.8 米的巨型瓷盘《三顾茅庐》,作品规格之大、工艺之精细、画面之美,皆堪称稀之作;国画作品《望五老峰》被卢浮宫收藏。
国大师王锡良多次评价傅尧笙的作品多来自生活,并能够专心致志,做到题材广泛。他对艺术有不顾身体追求的勤奋精神,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精通各种彩绘手法,既擅长青花、釉里红、颜色釉和釉下彩绘,又对粉彩、新彩等釉上装饰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家。
2003年4月,傅尧笙患上了重病,卧床期间,他坚持从事创作,完成了一巨幅扇页作品,7月8日他还带着病体之躯在陶瓷大世界举行了一次作品展。但相隔半月有余,7月31日他却突然去世。追悼会那天,年近80岁的王锡良老人步行赶去向他作了道别,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号啕大哭起来。他为景德缜陶瓷艺术界失去一位奇才而惋惜,他为失去一位良知益友而痛心疾首。
傅尧笙 秋翁遇仙记 粉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