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江西风情 国际表达

讴歌时代精神 描绘瓷都魅力——记市“双百”人物郭宝珊教授

讴歌时代精神 描绘瓷都魅力——记市“双百”人物郭宝珊教授
2023-03-16 09:50:14 来源:中华网江西  



个人简介

郭宝珊,笔名珊红,艺名凹山松,1938年12月生,江西永丰人。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原任景德镇陶瓷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主题性美术创作画家、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市美术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艺术家协会编委、上海华东瓷像艺术学院筹委会副主任,景德镇双百人物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获奖与收藏

多年来从事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术大展并获奖; 

1960年年画《赛螺蛇》获省美展一等奖并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单行出版发行; 

1961年宣传画《奔赴农业第一线》获江西省美展一等奖; 

1962年国画《贫农送子上耕读学校》获江西省美展二等奖; 

1962年国画《亲人返家乡》获景德镇市第二届美展二等奖; 

1963年国画《桃李芬芳人未老》获全国美展三等奖; 

1978年瓷板画《古瓷生辉》获全国美展金奖; 

1981年瓷板画《明如镜》获全国中老年书画大展金奖; 

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创作的大型瓷板画《风华千古》,已为刘少奇纪念馆收藏; 

1998年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父子的瓷像画,已为梅葆玖先生收藏; 

2005年国画《金鸡瑞鹤鸣盛世》荣获“新星杯”国际华人书画作品大赛金奖; 

2007年为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历届检察长创作瓷像画,已由国家检查学院收藏; 

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瓷瓶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获大赛一等奖; 

2008年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油画荣获金奖,并获“中国当代百名爱国书画家”荣誉称号; 

2008年油画《春天》获共和国改革开放书画大赛金奖; 

2008年国画《八仙赏名瓷》获全国“八仙杯”书画大赛优秀奖; 

2009年荣获“共和国建设者”荣誉称号; 

2010年荣获《与党旗同辉·功勋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本人传略先后载入《江西当代学人略传》、《中国专家人才库》、《东方书画艺术家博览》、《景德镇陶瓷全集》等。 


童年的艺术梦:

“当一名艺术家”

1938年12月,抗战的风云席卷中国大地,在革命老区井冈山下的永丰县层山村一户普通农家,出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郭宝册。因为是8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父母对他有一份特别的疼爱。小宝珊每天都限在母亲身后,到菜园浇水、拔草,但更多的时候,他喜欢一边唱着歌遥,一边在地上涂涂画画,家中的小鸡、小鸭和小狗都成了他的“模特”。直到7岁,父母才放心把他送到离家十余里外的镇里上小学读书。

1948年,在南昌“省邮政管理局”工作的大哥回乡校亲,看到小弟不仅长得活泼可爱且天资聪慧,就把他带到了南昌读书。很快全国解放,郭宝珊成了学校“合唱团”和“少儿秧歌队”中的积极分子,并逐渐显露出艺术天赋,担任了班上的文艺委员、学校黑板报美工。

1950年六一儿童节,南昌市举行少儿文艺汇演,郭宝珊的歌喉和表演才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庆祝会后,班主任韩老师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考艺术大学,当一名艺术家!”从此,“当一名艺术家”,深深扎根在郭宝珊的心底。

从教从艺基石:

报社年龄最小的美术通讯员

1950年8月,12岁的郭宝珊跟随工作调动的大哥来到了景德镇,转学到新安小学(现在的一小)读六年级。闻名世界的瓷都,开阔了他的艺术眼界,大街小巷的众多陶瓷绘画精品,给这个从小酷爱绘画的少年留下了最美的记忆。

1951年,郭宝珊小学毕业后,考取了紫阳中学,后改为景德镇初中,迁至莲花塘。在学校里,郭宝珊很受老师喜爱和同学欢迎。他不但文化课学业优秀,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叶菲老师学习识简谱、弹风琴;又向何力老师学会了用打格子方法描绘毛主席、列宁画像。后来,在亚哥老师的举荐下,他成了当年景德镇报年龄最小的美术通讯员——经常受编辑之邀,为新闻稿画插图。他还一直担任学校的学生会干部,这也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和吃苦精神。当时的邵校长和班主任宁老师都称赞他,“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半个多世纪以后的郭老回忆起这段经历,依然难以忘怀,童年时代稚嫩的艺术创作成为他“成长旅途的第一块基石。”

1954年8月,郭宝珊考进了一中,大哥为他感到高兴。但是,懂事的他看到5个侄儿也陆续到了读书年龄,大哥的负担太重,所以他果断地告诉大哥说:“我不读高中了。”大哥心痛地说:“你年纪还小,不读书能干什么呢?”其实,郭宝珊早已想过去学画瓷器,或到餐厅做小工。白天上班,晚上自学画瓷器。

邵校长得知此事后,很怜惜郭宝珊这棵品学兼优的好苗子,在他的积极推荐下,教育局安排郭宝珊担任市第三小学代课教师。一学年后,郭宝珊所教的四年级语文在统考中脱颖而出,成绩排名第二。1955年6月1日,景德镇市举行少儿文艺汇演,郭宝珊又一次为学校增添荣耀,他创作、编排并亲自伴奏演出的《瓷工舞》获得全市一等奖;带领学生创作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我爱景德镇》,荣获了全国少儿工艺品大赛优秀奖,受到了团市委的表彰和市教育局的表扬。从此,同事们对这个16岁的小代课老师开始刮目相看。当年暑期,郭宝珊被选送到由团省委开办的“优秀团干培训班”学习。一年后,他转正为正式的人民教师。1956年3月,郭宝珊上调到景德镇瓷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担任副校长。

勇攀艺术殿堂:

出版江西年画的大学生和男高音演员

尽管教师职业让很多人羡慕,经济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郭宝珊始终没有放弃童年的艺术梦想,向往着有一天能进入美术大学深造。所以,在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自学高中文化课程,每个星期天都到文化馆学习素描和水彩。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很快,郭宝珊得到了信息:在职干部和教师也可以参加高考。郭宝珊兴奋得几天睡不着,他立即向厂里提出报考申请,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得到了批准。1956年7月,他提前赶赴南昌考场,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拼搏”。1个多月后,他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新生,时年,他刚满18周岁。

在大学阶段,郭宝珊学习非常刻苦,四年仅回过一次家,那是他母亲的60大寿。其余假期,他都留在学校画画,或学习美术创作,很快就成为了美术专业里的佼佼者。他创作的国画《女拖拉机手》、装饰画《育幼苗》等,先后发表在《江西日报》和《江西画报》上。

1960年,郭宝珊的毕业创作中国画《赛陀螺》,被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中,成为当年向全国出版发行江西年画最早的青年画家之一。为了留下这名人才,系主任康庄教授希望他再进修一年,好留校任教。但想到大哥的经济负担和年迈的老母,郭宝珊最后还是选择了和同学们一起毕业,并要求分配回景德镇。

确实,郭宝珊似乎天生就是搞艺术的料,他的另一个特长——音乐天赋,当年他是大学生歌舞团的男高音,宽广的音域、浑厚的歌喉,令音乐系同学都羡慕不已,连音乐系的陈教授也曾对他说:“转我们系来吧、凭你的嗓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歌唱家的。”

坚决听党的话: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讴歌时代精神 描绘瓷都魅力——记市“双百”人物郭宝珊教授

1960年8月,郭宝珊和系里另外两位同学一行三人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来到陶院后不久,教育局的领导找到他,希望调他去刚创办的景德镇师范学校任教。因为该校急需两位艺术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而郭宝珊毕业档案里的各种荣誉和佳评,令教育局领导眼前一亮。“你多才多艺又当过副校长,有教学经验,你一个人可以顶两个,你是最佳人选,这是组织对你的重用。”教育局领导接着告诉他:“这是组织上暂时借调,等有新的老师分来,你还是可以回陶院去任教的。”回到家后,郭宝珊想起自己成长的旅程,从读书到走上工作岗位,再到考入大学、每一步都是党的培养、老师的关爱,又想起毕业时的誓言: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同年10月、郭宝珊愉快地来到景德镇师范学校报到。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身兼两职,既教美术又教音乐,努力培育这些将来也要走上人民教师讲台的同学们,郭宝珊深感任重而光荣!

不久,师范学校搬到了离市区100多里外的浮北山区九龙山茶厂。亦学亦农的艰苦生活,让师生们都得到了锻炼,但文娱生活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精神慰藉,郭宝珊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周还要指导学生排练“周末文艺晚会”节目,来丰富师生们清苦的生活。

在九龙山半年多的时间里,郭宝珊除了上课、排练节目,还帮附近茶厂、勒功街大队、经公桥公社画壁画、写大幅宣传标语。寒冬腊月,山区更冷。热心的农民为他送来火炉和香喷喷的烤红薯。山区人民的善良和勤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为此,郭宝珊决心在浮北山区好好教书育人,为山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61年暑期,师范再次搬迁,郭宝珊立即向教育局领导表明,自己愿意留在当地的储田中学任教。局领导非常支持,储田中学的华校长也非常欢迎这位难得的专业人才,对他委以重任,除担任学校工会主席和重点班的班主任,还负责组建学生文艺宣传队,利用假期到各个公社巡回演出。从此,寂静的山区响起了优美的红歌声,村头雪白的墙上也写上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社会主义好”等红色大标语和大壁画。

1976年,蛟潭区委成立。为了把刚创办不久的蛟潭中学办成全区的重点中学,区委和区教育局再次选中了年富力强的郭宝珊,调他到蛟潭中学任教,并继续担任学校工会主席和高中班主任。从此,蛟潭中学校园内书声朗朗,歌声悠扬,好一片春光。

全国恢复高考后,陶瓷学院也随之恢复。当时,陶院美术系缺少素描教师,胡院长曾希望郭宝珊回校任教,但那时他放不下即将参加美术和音乐高考的20多位学生。最后,他又一次放弃了回陶院任教的机会。

在长期的艺术教学中,郭宝珊始终牢记一名美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紧跟时代,坚持主题性美术创作,他先后创作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和“永恒的春天”等十多幅美术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并获奖。

从1961年到1985年的25年中,郭宝珊教授常怀感恩之心,扎根山区,把他人生四分之一的光阴,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浮北山区人民。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名人民教师的爱心,培育着他的每一个学生。25 年来,他为浮北山区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他桃李满天下,因此郭老师受到了浮北山区人民的热爱,受到了千万个学生的尊敬,山区人民将会永远记住这位老师。在此期间,郭老师也获得了美满的爱情,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儿女们也都成家立业,郭老十分满足。

1985年,市第六中学刚刚创办的陶瓷美术职业高中,希望教育局选派一位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来校,担负进一步开拓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教育局领导决定,把蛟潭中学的郭宝珊同志“请出山”。于是,为了发展祖国的职业教育,郭宝珊再次听从党的召唤,于同年8月8日,带领全家告别了曾经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浮北山区,告别了胜似亲人的浮北山区人民,来到了六中。9月1日,新的学期开始了,他担负起美术教研组组长之职,还担任实验班主任,并亲自教素描、国画和图案设计。

接着,他带领五位留校任教的年轻老师,在认真上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开展主题性陶瓷美术创作,老师们热情非常高,不分昼夜在画室作画。短短几个月,就创作出多幅陶瓷美术作品。得到了江西省教委的嘉奖和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短短的一学年中,六中就光荣地被评为江西省重点职业高中。不久又评为国家重点职业中专。在13年的职教岗位上,郭宝珊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87年他被评为市高级教师、教授、直到1998年退休。

退休后的郭老,静静地回忆起自己12岁跟随大哥来到景德镇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培养下、瓷都人民的关爱中,喝着昌江河的水长大,景德镇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总想再发余热,再为瓷都人民做一点贡献。当他面对众多毕业青年的待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郭宝珊教授先后开办了三期“陶瓷美术”培训班,使120余名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走上就业之路,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讴歌时代精神:

描绘魅力瓷都,创作“双百人物”

2011年,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郭宝册从电视里报纸上看到共和国双百英雄模范人物介绍,尘封的历史让他百感交集,从而萌发了创作陶瓷“双百人物”瓷版画,捐赠给国家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陶艺界好友和其他众多学生的响应。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市文关、市民政局的批准,“景德镇双百人物陶瓷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终于在2011年8月8日正式成立。创作活动一开始,便得到了市第一中专、市金厦房地产公司的大力支持。大家的创作热情非常高,争取早日完成,然后进行全国巡展,让广大参观者再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展览后,请示市委市政府捐献给国家革命历史博物馆。

郭宝珊常常回忆起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他认为,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多为国家多为人民做更多的贡献。

面对当下商品经济的诱惑时,郭宝珊教授却很坦然,曾无数次地谢绝过各种“招聘”和“签约函”。他认为,如果艺术仅仅为了金钱,就失去了灵魂;他强调艺术应该讴歌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激励广大人民乐观向上,这才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艺术家生存的价值。所以,郭宝珊一直坚持主题创作,在他的美术作品里,永远昂扬着时代的风貌。从他的美术作品“伟大祖国繁荣富强”“永恒的春天”“巧绣丰收景”“贫下中农送子上耕读学校”中,可以窥见时代历史的痕迹。

(来源:景德镇日报)


作品欣赏

郭宝珊教授作品《杨玉环奉昭温泉宫》

郭宝珊教授作品《杨玉环奉昭温泉宫》

1234...全文 7 下一页
关键词:郭宝珊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