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瑞
作者简介: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秦淮河上寻桨声》《椰林蕉风》《书简谈片》《暖冬》等20多部文集。
走遍赣南,我们欣喜地发现,风景这边独好!赣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着瑰丽的山川之美,更有着一处处历史悠久、蓄满了乡愁的美丽古村。
赣南,自两晋以来,每个朝代更替之时,都接纳了无数举族南迁的中原汉先民,他们在这里放下祖牌、开垦荒地、播撒种子、生起烟火,开始了客居他乡的粗砺生活;他们在这里晴耕雨读、繁衍子孙、谋取功名、建功立业,继续其耕读传家的儒家理念;他们在这里开埠辟市、积累财富、建盖华宅、构筑祠堂,实现了反客为主的华丽转身。至南宋时期,中原汉先民与原著居民完成大融合,一个簇新的民系——汉族客家在赣粤闽边际地区孕育而生,而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以姓氏为核心的客家村落,也如星罗棋布一般丛生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河湾、山谷、平原。
文明进程快捷如斯的今天,曾经孕育了客家民系的赣南早已以“客家摇篮”之誉而闻名天下,成为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的客家地区,特别是承载着姓氏脉络、乡愁记忆的巨大数量的古村落,如同人间瑰宝,更是成为赣南客家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客家赣南仍保留有以龙南关西屋为代表的五百多座围屋,以赣县白鹭为代表的文化古村,其中不乏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成为全省古村落最多的地邑之一。
在赣南,客家古村呈现着风格各异的乡村之美,或华舍连绵、宗祠成片,如赣县区的白鹭、兴国县的官村、宁都县的坝底;或古堡森然、古道沧桑,如信丰县的沛东、会昌县的羊角堡、寻乌县的司前、大余县的云山;或河流淙淙、牌坊高耸,如宁都县的阳霁、兴国县的高多、南康区的崇文;或型制完整、文化深厚,如瑞金市的密溪、兴国县的白石、南康区的谭邦;或古桥横亘、古塔巍然,如信丰县的龙州、龙南县的杨村、上犹县的大石门;或围屋藏幽、故事绵绵,如龙南县的燕翼围、全南县的雅溪围、定南县的虎形围;或风景优美、原始自然,如崇义县的南流、兴国县的山阳寨,章贡区的永安村……客家人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具有原生态意义的客家古村落,俨然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虽然这些残存的客家古村并不完整地具备陶渊明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式美丽情景,但它们较好地保留了客家人的生活样式,承载一个个客家姓氏的清晰脉络与乡愁记忆。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的记忆,对客家故园的眷念。有人说,一个人心头最温暖的词汇莫过于家园,最美好的念想莫过于故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城镇化的步伐不可遏止。今天的赣南,古老乡村适应社会变革,既保留了乡村传统的美好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有机成份;既守住了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又把乡村改造得靓丽如画。
春风化雨,滋润大地。乡村振兴,弦歌四起。赣南,这边风景独好!这块散落着无数村落飘逸着不尽乡愁的古老家园,这片承载着无数先贤智慧充斥着无数先烈理想的苍茫大地,如今成了诗歌的摇篮,到处是明净的天空、清澈的溪流、飘香的花果、袅袅的炊烟、甜甜的山歌……浓浓的乡愁正融入时代的欢歌中,一个个美好、富足、温暖、勃勃生机的古老村落,宛若拼图,正构就出一个簇新的美丽赣南。